范瑞华


    从原则上讲,中国画“中西结合”是一种方法。但并不是中国画发展的主要手段,也不是象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因为在中国太极整体思维中包含着西方艺术思想不可比拟的中国画艺术的完整思维方法,以及解决中国画艺术形式以及发展的理论基础。
     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画“中西结合”问题,是解决“中西结合”理论的关键。由于中西哲学观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既不能以中国的艺术理念主观地认识西方绘画,也不能以西方的艺术理念主观地认识中国画,这两种绝对的观念都有碍于中西绘画艺术的健康发展。只有在深入研究中西文化与哲学的基础上,将中西文化的精神内核即哲学思想相互交融,才能真正找到中国画“中西结合”的理论所在以及结合的方法。从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来看,中国的“方法论”精于“理”,西方的“方法论”精于“术”。针对这个差异可以看得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虽然对“理”的问题有着十分完美的艺术思维方法,但是在“术”的问题上还有不足之处,这是中国历史上重文学轻技术的风气所造成的,对此史学界早有定论故略述。西方“方法论”精于“术”,在这个方面有过于中国之“术”的优势,因此借鉴西方“术”之理,丰富中国“术”之理,与自身之“理”达到平衡,是个完全可行的思路,从这个道理来认识,自然可以找到中国画“中西结合”的思维方法与理论基础。
     近代中国画界面对中国画如何再发展的问题,虽然曾做过多次激烈的讨论,并且以主张中国画“中西结合”成为主流的意识,但是在针对如何与西方结合的具体问题上,至今很少有人提出什么真正具体可行的理论与方法,最后的结论只落实在去寻找“中西结合”的“结合点”,然而至今却无人指出这个“点”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如何去寻找。
     这个所谓的“结合点”到底在哪里呢?从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中,我们知道中西方的“方法论”有着不同的理念,这是寻找所谓“结合点”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求得中西“方法论”的互补,由此达到中西“理”与“术”的平衡,即可产生具有理论基础的“中西结合”形式,而不是感性的表面化的结合形式,这就是中国画“中西结合”的基本理论。
     当前在中国画界,有许多热中于中国画“中西结合”的画家,从他们的一些作品现象来看,实际均是停留在对“术”的借鉴水平上,并没有上升到理论基点上解决“中西结合”的问题。如:有的运用中国的线条为骨,外加西方的光影技法着以色彩;还有直接将素描及速写线条搬到中国的宣纸上;有的在一幅画中运用了中西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有的直接将西方的绝对抽象意识引入中国的宣纸之上,与西方画唯一的区别只是在绘画材料上的改变。这种现状反映出了一些画家在对待“中西结合”问题上的主观与盲目,其认识水平只达到“术”的层次,即以己之“术”结合西方之“术”,其结果只能走向感性的表面形式上的结合,不可能达到理性的具有理论基础的结合。
     客观地讲:大多数提倡中国画“中西结合”的画家,主观上都是为了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同时促进中国画的发展。然而在这条道路上真正成功的并不是很多,这其中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分析起来其实很简单,即多数画家只偏重于“术”而不是“理”,这是问题的症结。只有对中西方文化有着深入地研究与认识的基础,才能够从理论上将其融会贯通,才能创造出具有理论基础的“中西结合”的中国画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