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华


    何谓“术”?“术”即是方法、手段。古人有“不学无术”之说,人若想获得某种技能——“术”,就必须从学开始。这种认识没有错,关键在于学到这些“术”的目的是什么?对学而言,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掌握一门科学和一种技术;就绘画而论,学生向老师学习绘画的技法,如:线描,着色,皴法等各种“术”。然而,学生学到的这些“术”——绘画技法,只是将老师掌握的绘画技法转移到学生手中,这种求知方法从本质上看是以“术”求“术”,其结果是继承、重复前人或老师的绘画技法,目的是学会画画。
     绘画艺术的根本目的是艺术创新,学习、掌握绘画技法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作为一个画家画不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创造不出唯我独有的表现技法,那么,可以说这个画家就不是一个成功的画家。研究“理”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完整地观照“术”的发展与艺术表现。只论“术 ”不论“理”,其结果只能使绘画技法趋于单调,从而造成了绘画艺术表现的局限性。
     以“术”求“术”,只能是简单地掌握一门手艺,不可能找到创立新“术”的理论与方法。有些画家在不同的“术”中比较或借鉴,虽然也自认为找到了一些变化的方法,实际上找到的这些所谓“变化”,也都是在原有的“术”中寻求到的一些小变,并未脱离原有“术”的基础,这种“变化”是表面的、局部的,不可能从理论上达到根本的变,更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表现体系。
     在绘画艺术的领域里,重复和借鉴别人的技法,只能是改革不能算是创新,只有建立自己的艺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创立新“术”的理论。
     一切“术”的产生都来自于“理”,无“理”则无“术”,“理”是“术”之本。追溯中国画“术”的产生与发展,同样是来源于一个根本之理,这个理就是中国的传统哲学。
     在太极整体思维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都是产生“术”的根本之理,即三种不同的思维形式:其中“以意立象”与“以象立意”均属“有为”思维形式;“以悟立象”属“无为”思维形式。太极思维中“有为”与“无为”的思维形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即,“有为”思维是有限的,“无为”思维是无限的。无论以这三种思维中任何一种思维形式形成的艺术思维方法,都可以产生出不同的认识“术”的意识,并以此诞生出能够体现该艺术思维的“术”。千百年来中国画“术”的发展,就是以太极整体思维中的“意象”思维为基础,而产生的对中国画“术”的认识,并繁衍变化出许多具体的表现技法。“意象”、“象意”、“悟象”这三种思维形式产生的各不相同的认识“术”的意识,都会对中国画的“术”带来新的变化。
     太极思维中的最高境界是“无为”的思维形式,要想达到“无为”的境界,首先必须从“有为”开始,这是从低级认识到高级认识的具体方法,也是认识的必经之路。只有对“有为”中两种不同思维形式“意象”与“象意”都有个全面的认识,才能进入“无为”的思维境界。
     在研究中国画的发展中我们得知,古代画家首采用了太极思维中“以意立象”即“意象”思维形式,并且以此演变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艺术表现之“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画家一直在“意象”思维形式之中延续着中国画艺术的变革与发展,并且形成了古今画家共识的艺术思维模式。从古至今,中国画家就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中不间断地对绘画技法——“术”进行着改革,并且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有为”思维是有局限性的,这些变革与发展都是在“有为”的思维形式中进行着“术”的变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却无法向前跃进,因此,中国画艺术才会出现再向前发展的危机。
     中国画的发展虽然在理论上有据可寻,但是,由于古今中国画家一直视“意象”思维模式为不变的传统,一味地徘徊在“意象”思维模式中寻求解决“术”的变化途径,却很少关注中国画艺术发展所起作用的“术”,是来源于“理”,甚至不知道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根本之“理”是什么。这就更加重了中国画家对“意象”思维产生之“术”的执着,由此产生了以“意象”之“术”为本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导致了画家将“意象”绘画技法视为传统,使古今画家很难跳出沿续了千百年的“意象”艺术思维模式,因此才造成了许多画家只停留在“意象”思维形式之中不能自拔,乃至出现了不知今后中国画将向何处去的疑虑。
     所谓的传统并不是单纯指中国画“技法”而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才是中国画发展之根本。传统哲学中的思维形式使古代画家产生出艺术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演化出表现其艺术形式的各种技法,即所谓的“术”。从这个道理来推论,中国画的所谓传统技法,不过是在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产生出的绘画方法。既然是“方法”就可以改变,加上“传统”两个字也只能称之为是前人之经验,在中国画的发展中,真正的传统是中国的传统哲学,离开了传统哲学不可能产生出适合中国画艺术新的表现技法。
     中国太极整体思维存在的三种不同的思维形式,画家无论运用其中的哪一种思维对中国画技法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其艺术思维的拓展空间都是相当宏大的。千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就是以其中的“意象”思维形式为主导,不断扩展对其“术”的研究与发展,至今已经延续了千百年的历史。在这样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今画家固执地以“术”为本,在“意象”思维模式之中进行着“术”的发展,在原有“术”的基础上再求得“术”的变化。这种概念的形成,其后果是使后代画家无法认清求“术”之理的前途是什么,同时又忽视了研究中国画再发展的根本理论。当今画家面对的现实是,中国古代画家运用的“意象”思维模式发展至今早已集之大成,当代画家如果再继续坚持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中求“术”的变化,将很难实现中国画艺术根本性的新突破。只有全面认识太极整体思维特性及其存在的三种思维模式,才能够寻找到中国画艺术的新出路。
     中国画理应遵照太极整体思维模式平行发展,然而,由于中国古代画家对“意象”思维的偏执与片面认识,使后人也随之囿于错误的认识之中,并且一直停留在对“意象”之“术”的研究,热衷于对“枝末”的争论,很少有人从中国画起源的根本去研究中国画的发展问题,看不到千百年来引导中国画发展的根本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看不到在中国太极整体思维中并存着“象意”的思维形式及“悟象”的思维形式,只死守着“意象”的思维模式,甚至舍近求远,引进同样也已经走向绘画艺术发展困境的西方模式,这不但完全背离了中国画发展原有的规律与轨道,而且也使中国画的发展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对中国画发展问题只有两样不能改变:
     其一:中国传统的哲学理论
     其二:中国的笔、墨、宣纸
     因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画发展的根本理论,离开此理中国画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中国笔、墨、宣纸是体现中国画独有特色的基本工具,对此只有发展不能废除,否则很难以“中国画”的形式立足于世界。
     目前,对画家的创新而言,最重要的是转换思维模式,而不是中国画的转型问题,画家的艺术思维模式转变了,一切都会随之而变,所谓绘画直接触及到的“术”自然也变在其中。中国画发展至今出现的“发展危机”,完全是由于近代画家认识上的偏见,甚至是对中国画发展之“理”的无知,促使他们一直坚持以“术”为本。面对中国画的发展若仍持有这种认识,不但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而且也将自己推上难以自拔的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