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华


     研究中国哲学观认识具象与抽象的理念问题,必须以太极整体思维体系作为研究的基础,这样才能够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具体理解,对此《中国画向何处去》(范瑞华着)一书中均有详细的介绍,在此仅做一些简要论述。
     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及技法的形成均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谓具象与抽象的理念,同样离不开中国的哲学观。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画家对中国画的发展,并不是在绘画的实验中达到对“理”的认识,即:不是以“术”求“理”的方法。中国画的发展完全是受了道家学说与佛家学说的影响,并在道家的太极整体思维理论及佛家的“色空”观的基础上研究“术”的问题,可以说中国画的理论是现成的先天具有的。也就是说中国画家是在自身先天具有的“理”的基础上研究“术”的发展问题,所以才形成了中国画家是以“理中求术”的理念认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以西方的认识论来说即:具象与抽象的问题),并以此解决中国画具体技巧及表现方法。
     中国画发展之“理”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中国道家的“阴阳”学说。在阴阳学说中存在有两个思维层次,即:“有为”与“无为”。其中“有为”的思维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其一是“阴中有阳”,以“阴虚”为前提的思维方法;其二是“阳中有阴”,以“阳实”为前提的思维方法。综合起来共有三种思维方法,以此产生了“意象”、“象意”、“悟象”三种不同的艺术思维方法,并且构成了太极学说的“整体思维理论”。这个理论的形成最基本的根源来自于“道”的辩证学说,因此在太极整体思维的理论中没有绝对的概念,一切都是在对立与统一的“对应”关系中形成认识事物的方法,如:虚与实的对应;黑与白的对应;浓与淡的对应;湿与干的对应;开与合的对应等,均来自于这一认识理念。
     由于在中国太极整体思维的理论中不存在绝对的认识,一切都是在对立与统一,相对又相应的关系中变化,因此在太极艺术思维的“三象”(意象、象意、悟象)理论中也不会有绝对的概念。从这个道理来看,在中国画的绘画艺术表现中也就不存在绝对的“具象”与“抽象”,而是具象中有抽象,抽象中有具象的艺术思维中认识所谓的具象与抽象的关系,这是中国的“认识论”或“方法论”。中国古代画家正是在这种非绝对的太极“阴阳”学说理论的启发与影响之下,才产生出“不似中似”与“似中不似”的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与西方艺术思维的具象与抽象完全不同的认识理念。从这个意义来看,中国画家的艺术思维从开始认识具象与抽象时,就不是绝对对立的、分开的关系,而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关系,这就证明了中国古代画家是以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创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画的发展,在最原始的初期也是直接主观绝对的抽象意识,以后由于受到中国道家哲学观的影响,中国画进而步入了具有理性与理论基础的“意象”思维方式。以中国太极整体思维理论演化出的中国画艺术思维——“三象”(意象、象意、悟象)理论,理应三位一体有序的发展,然而在中国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古代画家深受道家崇尚“虚幻”与“幻化”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古代画家“重虚轻实”的思维意识,致使中国画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以“意象”思维先入为主,并且以“意象”思维为基础进行不断地研究与发展。以后在佛学的“色空”观、“意境”说、“空灵”说的影响之下,更加固了中国古代画家对“意象”思维的推崇,这种片面认识“意象”的倾向,导致古代画家忽视了对太极整体思维的深入研究与认识,与此同时造成了古代画家多偏重于对“线描”的研究,以及用“线”构成中国画平面化的研究,忽视了中国画以“面”构成实体物象——体积的研究,从而使得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处在二维空间的平面状态。在这种以“线”为骨的意识影响之下,中国画以线条构成的“意象”思维状态持续了两千余年之久。直到宋代画家梁揩泼墨写意画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千年不变的僵化模式,他的这种创新虽然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技法,但是仍然未脱离太极整体思维中的“意象”思维的“意中见形”的理念。梁揩的艺术形式对后代画家以及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客观上又使后人对中国画“意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思维意识更加执着,反而导致了中国画家只知有“意象”,根本不知还有“象意”及“悟象”的思维方法;只知“意中见形”而不知“形中见意”,更不知道还有能够引导中国画发展经久不衰的太极整体思维的艺术理论体系,这就造成了许多中国画家一直执着于中国画只有“意象”的观念,直至今天出现了中国画很难再向前发展的困境与危机。客观地看,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出现的这种无奈,是中国画家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知“意象”而不知“意象”来自于太极整体思维,与此同时还包括着“象意”与“悟象”艺术思维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中国画艺术理论中具有的“三象”(意象、象意、悟象)理论,是以宇宙的变化规律形成的太极“阴阳”学说的整体思维体系演化而成的中国画艺术体系,并不是某个人的臆造遐想。以太极整体艺术思维的理念,完全可以促进中国画的持久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代一些中国画家极力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不如西方文化。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备着中国画发展与艺术表现的完整之“理”,反而放弃了自身文化的精华,奢求于与己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去寻找什么中国画的“中西结合”之路,其结果要么是只停留在形式的“结合”上,要么是不伦不类不中不西,这委实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