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华


    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危机,对此中外画家与理论家众说纷纭,观点各异。有代表性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三种:其一,中国画已经走向穷途末日;其二,中国画笔墨等于零;其三,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然而,正如光明日报(2000年9月4日)发表的《世纪之变的中国画之争  笔墨是技巧还是灵魂》一文中指出的“……但理论家们没有提出引起关注的新理论,也是一个遗憾”。仅仅一个遗憾,不但反映出了中国画坛的这场争论的价值,而且也反映出了当代中国画家、理论家们对中国画将何去何从这个现实问题的认识程度。中国画究竟将如何向前发展?在此提出第四种与之不同的认识,以解其“世纪之交美术界乃至文化界的一桩公案”。

     一、阻碍中国画发展的原因
     1、执着于“意象”造成了中国画发展理论的枯竭
     许多中国画家均知道中国画有“意象”之说,然而“意象”来自何处却很少有人知晓。所谓的“意”来自于人的主观意识,所谓的“象”来自于中国道家的太极思想,中国画的艺术理论正是受到太极“阴”“阳”二象的启示,同时融入了人的主观意识,因此才产生了中国画对“象”的认识。经笔者研究,以中国“太极整体思维”来认识,中国画中应包含有“意象”“象意”“悟象”三种艺术思维形式。然而,自古以来由于中国画家对太极思想的片面认识,单纯以“意象”思维形式作为中国画发展的主导思想,缺乏对“太极整体思维”特性的全面认识,使中国画的发展千百年来一直徘徊在“意象”思维形式中。在执着于这种不完整的、单纯的“意象”思维的模式中,历代的中国画家虽然将中国画“意象”艺术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今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但是这对中国画的继续发展却埋下了一个潜在的危机因素,今天中国画走向程序化、形式化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2、执着于线条的运用造成了中国画技法的单调
    中国画艺术用线描绘的形式,可谓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从中国原始崖画、古陶器展示出的线条,直至后来出现的中国画用线十八描等技法,无不显示出中国画家运用线描的艺术水平,中国画线描技法发展至今早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这就使许多中国画家固执地认为:中国画不能离开线条。这不但使后代的中国画家无论怎样努力改造、变化用线的方法,都很难再跨越出古代画家用线的规范,从而又导致了画家们只强调对绘画“术”的变革,从未认识到中国画“术”的变化是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之“理”。中国画千年不变的用线程序,以及千年固守的“意象”思维形式,使得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只能局限在二维平面构图的概念中,无法走向三维空间的表现意识。宋代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首先打破了中国画对线的执着,开创了中国画大写意的风范,然而,由于古代画家的艺术思维一直未曾脱离“意象”的思维形式,因此中国画的整体艺术思维体系并未得到全面的发展。

     3、中国画“中西结合”造成了中国画家艺术思维的混乱
    中国画艺术理论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因此中国画的发展其本身就具有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然而,由于近百年来中国画家们并未对其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反而提出了毫无理论基础的所谓中国画“中西结合”的理念,岂不知中西本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体系,如果将其进行生硬地结合,最终的结果势必导致今天出现的不伦不类、或形式上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但不能达到发展中国画的目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画家艺术思维的混乱。
     早期希腊哲学家认为宇宙万物本原是“数”,“数”统治着一切。西方人对“数”的绝对认识造就了西方人的审美观,因此他们对比例十分重视,认为美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艺术作品的成功“要靠许多数的关系”。西方人对人体美的崇拜与“黄金分割律”的产生,完全可以体现出他们对“数”与比例绝对认识的哲学观念与美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为以后西方出现的实证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造就了西方画家对具象与抽象的绝对认识观。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在“一阴一阳”对立与统一的变化中发展,其观念强调的是精神与物质的一体性,“天地人和一”“物我同根”等与西方不同的宇宙观,这就筑成了中国画家认识自然万物的观念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由此而产生了中国画的“意象”艺术思维。研究了中国画发展本源的道家思想得出结论:中国画艺术思维不仅只存在着“意象”,在其整体艺术思维中共存着三种艺术思维形式,这三种艺术思维完全可以产生出三种不同的具有中国哲学理念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西方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哲学理念与艺术思维,造就了中西截然不同的绘画方法与艺术风格,这个现实完全符合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艺术规律。中国画的“中西结合”不但破坏了这种艺术规律,而且造成了当今许多画家、理论家们将西方哲学理念产生的绝对的具象与抽象意识,和以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产生的“意象”思维混为一谈,并提出中国画存在着具象、抽象与意象的谬论。理论地讲,中西方认识事物的方法均存在着对主观与客观的认识,所不同的是:西方哲学对主观与客观的认识是绝对的,即主观就是主观,客观就是客观。因此在西方画家的艺术思维中,产生了以“数”为基础的焦点透视法,及以光影为基础的具象和绝对意识的抽象理念。中国传统哲学对主观与客观的认识是相对的,即主观中有客观,客观中有主观。因此中国古代画家对事物的认识不是绝对的概念,由此而产生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然而即使这种方法,以中国传统哲学来认识也不是绝对的,它同时还存在着对焦点透视的认识。中国画的“意象”思维也是在这种哲学理念中产生出的一种艺术思维方法。
     从以上对中国画“中西结合”问题的简要论述中,完全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的弊病与问题。客观地讲“中西结合”并不是不可以尝试,只是在对待这种结合的同时首先应该认识到,所谓的结合不是旨在形式上的结合,重要的是如何在理论上达到统一,使其结合得有理有据。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画“中西结合”只是一种方法,不是方向,这种方法解决不了中国画将如何发展的根本问题。

     二、以太极整体艺术思维认识中国画的发展问题
     1、中国画发展理论源于道家哲学思想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积淀的产物,其必然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哲学、美学与历史。二千多年来,中国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自身独立的艺术体系与艺术规律,在此期间,中国道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画家艺术理念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道家的“阴阳”学说对中国画技法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如:中国画中所表现出的“阴阳向背”之理;墨分五色的笔墨技法之理;以及中国画家们经常提到的“师法自然”,也是受到了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的启示而产生的一种追求绘画艺术的态度;另有《六法》中提到的“气韵生动”、《山水纯全集》中“山有主客尊卑之序,阴阳逆顺之仪……”“墨以分其阴阳……”等等诸如此类之论,在历代中国画论中均有记载。这足以证明中国画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的渊源关系。中国画“意象”理论同样是来自于道家的“阴阳”学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自古以来中国画家由于对“意象”的执着,缺乏对中国道家太极整体思维的全面认识,乃至造成了中国画只单纯地发展着“意象”艺术思维形式,从而失去了对中国画的其它艺术思维方法的研究。
     在研究中国道家太极整体思维中得知,太极思维存在着“有为”与“无为”两个思维层次,其中包含着三种思维方法。在这三种思维方法之间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既可分又不可分的关系与特性,所以必须在搞清楚太极整体思维结构的同时,真正理解了太极整体思维的内涵,才能对中国画的发展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以太极整体思维来认识,“象”有阴虚、阳实二象。所谓“意”是人的主观意识,这个“意”作用在“阴、阳”二象之中,若以立“意”而达其“象”,则“意”在前,“象”在后,其作用于“虚”而生“意象”之理;若以立“象”而达其“意”,则“象”在前,“意”在后,其作用于“实”而生“象意”之理,由此产生阴与阳相对应的“意象”与“象意”两种不同的艺术思维方法。这两种艺术思维方法均为“有为”的思维层次,融合这两种思维方法即可达到“无为”的思维境界,即以人的体悟而观其象的“悟象”思维方法。所谓“悟象”是画家对“有为”认识的突破,从而产生的一种超觉认识,这种认识使画家达到了“大道无形亦有形”的“无为”思维层次。“意象”“象意”“悟象”三种中国画艺术思维方法,是在研究太极整体思维基础上得到的结论,这三种艺术思维方法不但各自具有独立的特性,而且又可统为一体,是发展中国画艺术形式及其技法的根本理论。由于篇幅有限,更详细的论述见笔者近期出版的《中国画向何处去》一书,故不赘述。

     2、“破术归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画艺术思维问题
     对绘画而言:“术”指的是技法。所谓“破术”并不意味着不要“术”,或者全盘否定原有的“术”。千百年来,中国画在“意象”思维的指导下,经过历代画家的努力,创造出了许多以“意象”思维为基础的中国画艺术形式及其表现技法,并且在国际艺坛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然而,自宋元之后,中国画家对固有“意象”之“术”的执着,致使中国画很难从根本上达到突破。因此,破“术”就是破除画家对“术”认识的偏见。所谓“归理”,就是研究中国画发展的本原之理,在此基础上全面认识中国画的发展之“理”,以此达到对“术”的全面认识。-
     中国画的艺术理论自成体系,这在中国太极整体思维中即可得到证实。从研究历代中国画论中可以看到,中国画的发展,在隋唐之前就十分重视对“理”的研究,唐代至宋代的画家们又相继吸收了佛家思想,并将其运用到中国画的具体实践中,这就更加丰富了中国画“理”的完整性。然而,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代画家对“意象”思维的偏执认识与错误理解,忽视了对中国太极整体思维的全面研究,从而导致了中国画此后的发展一直未脱离“意象”艺术思维,这就使中国画艺术只局限在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中发展,正因为这个致命的原因,才使得中国画发展至今出现了艺术思维的枯竭。
     太极整体思维中“意象”“象意”“悟象”的三象艺术思维形式,是中国画求发展的根本之“理”。历代中国画家只偏重对“意象”表现形式的发展,这就造成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失去了理论的平衡,片面地认为中国画艺术不存在其它表现形式,乃至寻求所谓的中国画“中西结合”的方法,这完全背离了中国画艺术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使中国画艺术的发展走向了另一条非理性的道路。“破术归理”体现出的根本目的是,中国画发展到了高级阶段需要研究的是哲学问题,而不是技法问题。有道是“术随理变,理通则术通,理不通则术滞”。因此,所谓“破术归理”就是在中国画发展的本原之“理”中寻求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以此建立新的艺术体系。中国画之“术”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之“理”,不是来自于与什么“结合”,要想在理论上解决中国画的发展问题,必须破掉对原有“术”的执着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画的发展问题,否则很难在中国画的创新问题上产生什么奇迹。

     三、以“三象”理论为基础发展中国画艺术
     1、以“术”论“术”不可能产生结论
     近十年来针对中国画何去何从的问题,无论中外画家与理论家都对此产生了非常的关注,并且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正如光明日报《世纪之交的中国画之争……》一文所言:“从论辩的走向看,先是从笔墨价值之争开始,进而讨论中国画何去何从,因而整个论辩视野越来越宽,探讨也随之深入。”然而虽然有“接近尾声”之势,却没有得到任何结论。从这个现象来看,这种看似十分热闹的争论,实际却没有任何意义。
     一场牵动众多画家、理论家的论辩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结果?分析起来并不复杂,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并未从中国画发展的根本之“理”上去认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即“术”)问题,这就意味着,这场论辩的方向旨在以“术”论“术”,并未以“理”论“术”。解决中国画何去何从问题的根本方法应该在“理”上寻找原因,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笔墨虽然也存在如何运用之“理”,但是对于中国画如何发展问题而言,笔墨之理只是“术”中之理,而不是“理”中之理。“术”中之理只能解决如何去画的方法,解决不了中国画的艺术思维问题。因此要想解决中国画的发展问题,首先应解决画家的艺术思维问题,只有解决了画家的艺术思维问题才能解决中国画的发展问题。以“术”论术的争论不可能产生新的中国画艺术理论,有人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也有人认为笔墨是中华文化中的艺术语言体系,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笔墨是工具;笔墨决定艺术风格;笔墨成为单独审美对象和造型语汇等。这些都是在以“术”论术,从中国画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画的艺术风格无论如何变化,均未脱离“意象”这个总的艺术思维形式,因此中国画在这个发展阶段,总的风格即“意象”。笔墨作为工具,是画家在运用“意象”思维时,使笔墨产生了不同的变化。以此而论,真正起到风格变化作用的是画家的艺术思维,而不是笔墨,只有画家艺术思维的改变,才能使笔墨产生变化,同时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从这个意义上看,当前要争论的问题应当是“艺术思维”而不是笔墨。《易》曰:“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截之为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何道道?理即道,无理则无道。无道理可言又如何谈器?笔墨谓之器,器则“术”也。以此可以悟到,中国画何去何从的根本,首先要解决的是与画家艺术思维有着直接关系的“理”的问题,“理”的问题解决了,才能达到“术”的变化,不明白这个道理也就达不到“行之通”,如此中国画笔墨真的要等于零了。

     2、“三象”艺术思维是发展中国画的根本之理
    中国画“三象”艺术思维是中国画完整的艺术体系,中国笔墨是完成这一体系的基本工具,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国画艺术风格;中国画所表现的艺术内涵则是中国画的艺术灵魂。这三点是认识中国画如何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画艺术风格的产生,笔墨虽然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真正决定于笔墨如何去变化的“理”是太极整体思维,即:“意象”“象意”“悟象”三象艺术思维。中国画家若对中国画的艺术思维形式有了明确的认识,自然会产生出新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千百年来古今中国画家运用“意象”思维形式及中国的笔墨创造出了众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并且持续了几个世纪,如今在“象意”与“悟象”艺术思维形式中,也同样蕴涵着如此巨大的潜力,这意味着中国画的发展不但没有走向穷途末日,而且中国的笔墨也并未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画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如果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画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中国画的“三象”理论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发展中国画艺术的根本。对此李政道先生提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画发展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这一主张虽然在一些中国画家的作品中力图予以实现,但是令人失望的是,由于当代许多中国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肤浅,对李先生提出的主张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并未从理性上达到深刻的理解,这才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中国画要发展,必须立足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这是中国画发展的唯一可行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画的发展走向繁荣。